回首頁創價學會中文網創價e購樂繁體簡體  


首頁 > 大辭典檢索結果
詞語
顯示件數
[ 71 ]  72   73   74   75   76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
十住毘婆沙論尋出書
[shi2 zhu4 pi2 po2 sha1 lun4 xun2 chu1 shu1] 日蓮大聖人寫給弟子武藏公的書信。武藏公是住在鎌倉的學僧,生平不詳。此信是敘述與念佛者對論時,<十住毘婆沙論>極為重要,故請其排除萬難,設法找出<十住毘婆沙論>。武藏公的回信則說<十住毘婆沙論>十四卷中,已送出十三卷給大聖人。 御 書 十住毘婆沙論尋出書(第一三四六頁)
十住斷結經
[shi2 zhu4 duan4 jie2 jing1] 十卷(大正第十卷第九六六頁)。<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>的略稱。姚秦的竺佛念譯,由三十三品構成,內容是佛對最勝菩薩等,講說菩薩的十住境地。但於<和漢王代記>(第六二九頁)出現的<十住斷結經>是謂竺法蘭攜來,想必是指竺法蘭所譯的<十地斷結經>。<十地斷結經>雖載於<開元釋教錄>中,但現已不存。
十佛
[shi2 fo2] (1)<十住毘婆沙論>第五卷(大正第二十六卷第四一頁)等所說的十佛。謂:東方善德佛、南方栴檀德佛、西方無量明佛、北方相德佛、東南方無憂德佛、西南方寶施佛、西北方華德佛、東北方三乘行佛、下方明德佛、上方廣眾德佛。(2)<稱讚淨土佛攝受經>(同第十二卷第三五○頁)所說的十佛。謂:東方不動如來、南方日月光如來、西方無量壽如來、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、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正勝德光明如來、上方梵音如來、東南方最上廣大雲雷音王如來、西南方最上日光名稱功德如來、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、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。又有他說、異說。 御 書 一代五時圖其一(第六四一頁) 覆千日女居士書其二(第一三八三頁)
十佛剎
[shi2 fo2 cha4] 即十個佛國、佛土。佛剎是指佛的住所,又謂佛化導的地方。 御 書 開目抄(第二三九頁)
十佛剎塵
[shi2 fo2 cha4 chen2] 將十個佛剎(佛土)磨成微塵的數目。亦稱十佛剎微塵數。佛剎又謂佛土、佛國,即佛教化所及的範圍、領域。用於比喻數量多得不可測知。 御 書 開目抄(第二三九頁)
十劫成道之佛
[shi2 jie2 cheng2 dao4 zhi1 fo2] 從十劫的過去便已成道的佛。亦稱十劫彌陀。指阿彌陀佛。<無量壽經>上卷有云:「阿難問曰:『自法藏比丘成佛,為阿彌陀佛以來,過若干時』?佛答:『成道以來,歷十劫』」(取意。大正第十二卷第二七○頁)。<法華初心成佛抄>云:「其故,觀經之阿彌陀佛是法藏比丘之阿彌陀、四十八願之主、十劫成道之佛」(第五八○頁)。謂淨土諸宗奉為本尊的阿彌陀佛。
十即十生‧百即百生
[shi2 ji2 shi2 sheng1‧ bai3 ji2 bai3 sheng1] 中國、善導所撰<往生禮讚>的語詞(大正第四十七卷第四三九頁)。其中敘述,若捨雜行、雜修而稱念佛號,則十人即十人、百人即百人皆能往生極樂淨土。淨土宗的邪義,謂釋尊一代聖教中,唯有淨土三部經才是往生得道之經,<法華經>等的其他一切諸經則千中無一人能得道。 御 書 報恩抄(第三三七頁) 覆四條金吾書其二(第一一六四頁)
十妙
[shi2 miao4] <妙法蓮華經>的「妙」字有十種意義。說於天台大師<法華玄義>第二卷上(大正第三十三卷第六九七頁)至第七卷下(同第三十三卷第七七一頁)的釋名章。有迹門十妙與本門十妙二意,合稱本迹十妙、或本迹二十妙。迹門十妙是就諸法實相、開三顯一的妙理,開十重而論妙,謂:境妙、智妙、行妙、位妙、三法妙、感應妙、神通妙、說法妙、眷屬妙、功德利益妙等的十妙。本門十妙是以迹門十妙的法理為前提,將如來壽量品第十六(法第五○四頁)的開迹顯本所示久遠妙義,開為十重,謂:本因妙、本果妙、本國土妙、本感應妙、本神通妙、本說法妙、本眷屬妙、本涅槃妙、本壽命妙、本利益妙等的十妙。又依迹本之教,而起之觀,有眾生法妙、佛法妙、心法妙,此三法妙各具本迹十妙,更一一具足相待、絕待二妙,所以「妙」的一字,有一百二十重的含義。
(一)迹門十妙 依方便品第二(同第一一六頁)所說諸法實相之意,顯為十個妙(不可思議)。按<法華玄義>的略說,境是謂諸法實相,智是與諸法實相冥合的妙智。行是謂隨妙智而起的修行,位是依行而證之位。三法是謂依妙位而立之法,感應是指眾生所感與佛所應。神通是謂佛的功力,說法即指佛的說法,眷屬是謂聽法以歸依,利益是謂益他。(1)境妙。智慧觀照的對境是妙。(2)智妙。理解妙境的智慧是妙。(3)行妙。依妙智而從事的修行是妙。(4)位妙。依修行而至悟的階梯是妙。(5)三法妙。法本體的真理(真性軌)、照顯本體(真理)的智慧(觀照軌),及真理與智慧冥合所起的行、所作、修行(資成軌),此三者是妙。(6)感應妙。眾生感念佛,佛應眾生的感念而說法,二者相應(感應道交)是妙。(7)神通妙。佛的神通力(佛身不可思議的作用)是妙。(8)說法妙。佛說大小乘法是妙。(9)眷屬妙。一切眾生即佛眷屬是妙。(10)功德利益妙。眾生自三千塵點劫的往昔,受下種益以來,受佛化導、利益,而破迷惑,顯真理是妙。
(二)本門十妙 說於天台大師<法華玄義>第七卷上(大正第三十三卷第七六五頁)。於五重玄的釋名,解釋「妙」的一字時,而說本門十妙。依<法華玄義>,迹門十妙以「一、近故,二、淺深不同故,三、被拂故」,尚未顯真實,為劣故予捨棄。迹門十妙相當於為說本門十妙而做的準備。本門十妙的本因妙是謂久遠本地的因位修行,本果妙是久遠的成道妙覺,本國土妙是久遠本地成道的國土,本感應妙是謂久遠本地第一番教化的弟子與佛,本神通妙是久遠本地本佛的神通力,本說法妙是久遠本地本佛的說法,本眷屬妙是久遠本地第一番的弟子,本涅槃妙是久遠本地本佛的寂定境地,本壽命妙是久遠本地本佛所證壽命,本利益妙是久遠本地本佛的利益。(1)本因妙。本佛的因位萬行是妙。(2)本果妙。本佛的果位萬德是妙。(3)本國土妙。本佛所住的國土是妙。(4)本感應妙。本佛與眾生的感應是妙。(5)本神通妙。本佛說法時所示神通力是妙。(6)本說法妙。本佛於久遠即已說法是妙。(7)本眷屬妙。與本佛久遠結緣的眾生是妙。(8)本涅槃妙。本佛的涅槃為本有常住、常寂,異於垂迹佛為教化眾生而示的涅槃,故是妙。(9)本壽命妙。本佛以非長、非短的壽命,自由示現長短壽命是妙。(10)本利益妙。本佛給與眾生於常寂光土的本時利益是妙。以上,迹門是依釋尊一代的自行因果、化他能所等、法界的一切法,而作分類,並闡明此等悉歸於實相之一理。按自行與化他而予分別時,(1)至(4)項為自行之因,(5)項為自行之果,(6)至(8)項為化他之能化,(9)、(10)項為化他之所化。又、本門是對迹門所說現實世界之妙,而明久遠本地本佛的世界不可思議,為妙。再依自他而作分別,則(1)項為自行之因,(2)、(3)、(8)、(9)項為自行之果,(4)、(5)、(6)項為化他之能化,(7)、(10)項為化他之所化。更由絕待妙(法華經所說諸法即實相之理)的立場,觀此二妙,現實世界與久遠本佛的世界並非相異,現實就是久遠(娑婆即寂光),本門與迹門為不思議的一體。至於<百六箇抄>(第九○一頁)是立「下種十妙」,以本因妙為壽量文底、下種佛法的根本。 御 書 撰時抄(第二七九頁)
十忍
[shi2 ren3] (一)菩薩所修行的忍,分為十種。依<寶雲經>第一卷(大正第十六卷第二一三頁)是謂:(1)內忍。能忍身心內的苦惱。(2)外忍。忍受他人的惡口罵詈。(3)法忍。忍求諸經法義而讀誦。(4)隨佛教忍。隨佛教空理,忍怒惱心。(5)無方所忍。即不問時間、場所,常生忍心。(6)修處處忍。不問親疏、尊卑,以平等心忍受。(7)非所為忍。非為彼誰,常自修忍。(8)不逼惱忍。不論他人發怒阻撓與否,皆常能忍。(9)非心忍。遭他人罵詈亦不瞋,能起慈悲心而忍之。(10)誓願忍。為救一切眾生苦,對一切事緣皆不瞋而能忍。(二)菩薩斷無明惑,忍受而得真理的十種安住心。<華嚴經>第二十八卷的十忍品(同第九卷第五八○頁)說有:隨順音聲忍(聞真實之法亦不畏受持、修習,安然忍之)、順忍(如實觀察一切法,而不違諸法)、無生法忍(觀一切諸法為平等、寂靜)、如幻忍(觀一切法如幻,是依因緣而起,無定性)、如焰忍(覺悟一切世間如燃燒的火焰,無固定實體、且不定住)、如夢忍(解知一切世間如夢,非有非無)、如響忍(知一切法如響,但依緣起而生)、如電忍(如電光般普照一切境界)、如化忍(知一切法非有非無,而不執著一物,常得自在)、如虛空忍(知一切法為空、為清淨、平等無差別,且不生不滅)。 富要十  壽量品談義(第二二六頁)
十戒
[shi2 jie4] 十種的戒。(一)指沙彌、沙彌尼(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女)應持的十戒。說於<沙彌十戒法並威儀>(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九二六頁)等。(1)不殺生戒(不殺害有生命之物)、(2)不偷盜戒(不偷、不盜他人財物)、(3)不婬泆戒(不做淫亂事)、(4)不妄語戒(不說假話)、(5)不飲酒戒(不喝酒)、(6)不塗飾香鬘戒(不擦抹香水、妝扮頭髮)、(7)不歌舞觀聽戒(不唱歌、跳舞,亦不去觀賞或聆聽 )、(8)不坐高廣大床戒(不坐在寬廣、高大的床上)、(9)不非時食戒(過中午不再進食)、(10)不蓄金銀寶戒(不積蓄金銀等的財寶)。另有<涅槃經>第十一卷聖行品所說的菩薩護他十戒(同第十二卷第四三二頁)、<摩訶止觀>第四卷上所說的菩薩所念十戒(同第四十六卷第三六頁)、<華嚴經>第二十一卷所說的菩薩所持饒益等十戒(同第十卷第一一一頁)等。(二)十善戒。受持十善。(三)十重禁戒。大乘菩薩不可違犯的十種重大禁戒。 御 書 一代聖教大意(第四二二頁) 致秋元書(第一一一八頁)
[ 71 ]  72   73   74   75   76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

版權所有 © 創價學會 使用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