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首頁創價學會中文網創價e購樂繁體簡體  


首頁 > 大辭典檢索結果
詞語
顯示件數
 851   852   853   854  [ 855 ]  856   857   858   859   860  
淨土決疑集
[jing4 tu3 jue2 yi2 ji2] 即<淨土決疑鈔>。詳「淨土決疑鈔」項。 御 書 念佛無間地獄抄(第一○四頁)
淨土宗
[jing4 tu3 zong1] 淵源於中國的曇鸞、道綽、善導,於日本是指法然創始的佛教一派,又稱「念佛宗」。以京都東山知恩院為總本山,京都的百萬遍知恩寺、清淨華院、黑谷光明寺、東京的芝增上寺為大本山。成立 於中國是曇鸞由北天竺菩提留支三藏授予<觀無量壽經>,其後傳付道綽、善導。日本則為法然於一一七五年(日本承安五年)三月,四十三歲時,依據唐代善導的<觀經疏>,開創「稱名念佛」的淨土宗。其弟子有:聖光法師辨長、隆寬、善慧法師證空、覺明法師長西、成覺法師幸西等,法然死後,分裂為多派。辨長稱鎮西流,證空稱西山流,隆寬稱多念義,幸西稱一念義,親鸞稱淨土真宗。而鎮西流又分為六派。其中,白旗派占大多數,名越派僅少數,其餘則已衰亡。西山流四派之中,僅剩西谷流、深草流,其餘亦已衰亡。而諸行本願義、多念義、一念義的三派,皆不值一顧。法然是以京都為中心,進行教化,辨長則於九州、其門流的良忠於鎌倉開拓。進入江戶時代後,受德川幕府的外護,以京都的知恩院與東京的增上寺為中心,昌盛一時。教義 闡說此世間為穢土,死後則往生西方十萬億土的極樂淨土。淨土宗的依經是人稱彌陀三部經的<觀無量壽經>、<無量壽經>、<阿彌陀經>與世親(天親)的<往生論>(淨土論),此稱「三經一論」。此外,尚採用龍樹的<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>、曇鸞的<往生論註>、道綽的<安樂集>、善導的<觀無量壽經疏>及<往生禮讚>、源信的<往生要集>、法然的<選擇集>等。於修行方面,立有安心、起行、作業三者。安心是安定行者之心,又分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起行是行者之行,分為讀誦、觀察、禮拜、稱名、讚歎供養的五種,以稱名為正行,其餘四種為助行。作業是謂行者的修為,說有恭敬修、長時修、無餘修、無間修的四修,及平生行儀、別時行儀、臨終行儀的三種行儀。將佛教全體區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、難行道與易行道、雜行與正行,主張淨土宗以外,皆為難行道、雜行,謂:「未有一人得道者」、「千人之中無一人成佛者」,所以「應捨之、閉之、閣之、拋之」,歸依於「百人即有百人往生之念佛」。破折 淨土宗奉為依經的三部經,是釋尊一代聖教中,屬於方等部的經教,不過是釋尊自身於<無量義經>所示:「四十餘年,未顯真實」(法第三一頁)的方便之教。而法然卻誹謗<法華經>,謂須予「捨閉閣拋」,相當於誹謗正法。本來,往生淨土的根據是出自<雙觀經>(無量壽經)所述法藏比丘於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所說:「稱阿彌陀佛名者,不論何人,當迎於極樂淨土」,惟其中又明言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」(大正第十二卷第二六八頁)。故依誹謗<法華經>的法然教義,當然不得往生淨土。不僅如此,<法華經>譬喻品第三又云:「若人不信、毀謗此經…其人命終,入阿鼻獄」(法第二一一~二一二頁)。所以,日蓮大聖人在四箇格言中,斷定「念佛是無間地獄」。因為阿彌陀如來並無實體,為虛構的存在,雖謂依阿彌陀而得救濟,亦不過是觀念。又厭惡現實世界為「穢土」的教義,帶來放棄現世,憧憬死後的消極、否定的生存方式。 御 書 開目抄(第二三三頁)
淨土宗之報土
[jing4 tu3 zong1 zhi1 bao4 tu3] <阿彌陀經>(大正第十二卷第三四六頁)等淨土三部經所說阿彌陀佛的國土。即西方十萬億土的極樂淨土。又因阿彌陀佛是報身佛,故將其淨土稱為報土。 御 書 法華淨土問答抄(第一二二頁)
淨土宗六方諸佛
[jing4 tu3 zong1 liu4 fang1 zhu1 fo2] 住在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六方的佛國土,讚嘆阿彌陀佛的教說,並予證明的諸佛。於淨土宗依經的<阿彌陀經>(大正第十二卷第三四七、三四八頁)說有,六方世界的諸佛各自於其本國,出廣長舌相,覆蓋三千大千世界,讚嘆釋尊所說的阿彌陀佛教法、功德等。 御 書 開目抄(第二三五頁)
淨土門
[jing4 tu3 men2] 詳「聖道淨土二門」項。
淨土家
[jing4 tu3 jia1] 即「淨土宗」。詳「淨土宗」項。
淨土真宗
[jing4 tu3 zhen1 zong1] 以日僧‧親鸞(一一七三年~一二六二年)為開祖,於鎌倉時代初期興起的淨土教支派之一。又稱真宗。意指依據親鸞所著<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>(略稱教行信證),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為目的的淨土教中,非為方便,而是開顯真實之義的宗。至中世紀,又稱一向宗、門徒宗,主要普及於農民階層等的民間。江戶時代,淨土宗鎮西派與淨土真宗之間,引起宗名之爭,至一八七二年(日本明治五年),才正式獲准,稱為淨土真宗。歷史 開祖‧親鸞為法然的門下弟子,據稱其畢生篤信師之教義,即淨土念佛的法門,且勸人信奉,惟其本身並無自創一宗之意。後世以<教行信證>為其根本教義,故有一說,是以該書著述年代的一二二四年(元仁元年),即親鸞五十二歲時,為開宗之年。親鸞死後,門下弟子及么女‧覺信女居士於京都東山,蓋廟堂,作為親鸞的墓所,後世即以此為本願寺的起源。其後,第三代覺如的時代,外則對付法然門下各派,內則整合親鸞各弟子的團體,謀統一其分佈各國的門派。更於室町時代中期,出現第八代的蓮如,於攝津(大阪府)石山之地,興建本願寺,奠定日後發展基礎。至蓮如之孫‧證如的時代,本願寺又與朝廷結合,更於其曾孫,即第十一代顯如的時代,與織田信長的宗教統一政策起衝突,交戰失利,讓出石山之地,直至豐臣秀吉的時代,獲捐獻京都堀川之地,本願寺從此振興。顯如歿後,因二子的繼嗣問題糾纏不清,長子教如退讓予第二子准如,自己在獲得德川家康的外護下,於京都六條烏丸,建立伽藍。此即大谷派(東)本願寺,於其同時,門徒亦一分為二,分裂成東西兩派。於是,原本位於堀川的本願寺稱做西本願寺;新建的烏丸本願寺,則稱東本願寺。其後至江戶時代,更分成十派,即:(1)本願寺派(京都‧西本願寺)、(2)大谷派(京都‧東本願寺)、(3)高田派(三重‧專修寺)、(4)佛光寺派(京都‧佛光寺)、興正寺派(京都‧興正寺)、木邊派(滋賀‧錦織寺)、出雲路派(福井‧毫攝寺)、誠照寺派(福井‧誠照寺)、山元派(福井‧證誠寺)、三門徒派(福井‧專照寺)等。江戶時代的本願寺為王族寺院,又是百萬門徒的本山,盛極一時,惟因攀附權力而墮落,尤其在幕府末年的動亂、「明治維新」的廢佛毀釋時,更蒙受打擊。現代的淨土真宗,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更從江戶時代的十派中,分出幾派,而成為十幾派。公稱寺院總數逾兩萬,信徒人數方面,本願寺派約六百九十四萬人、大谷派約五百五十三萬人,總數約一千三百萬人(摘自一九九九年版<宗教年鑑>)。教義 以<無量壽經>、<觀無量壽經>、<阿彌陀經>等的淨土三部經,及印度的龍樹、天親,中國的曇鸞、道綽、善導,日本的源信、法然等七僧與親鸞的著述為依據,建立宗義,主張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,迅即達成往生目的的淨土真宗,才是釋尊的出世本懷,其他則為方便。真宗甚為重視<無量壽經>,主張依唱念彌陀名號的一念口唱,可決定眾生的往生。相對於淨土宗謂修念佛可得往生,淨土真宗則說念佛並非願求往生,而是報謝佛恩。破折 淨土真宗的依經為淨土三部經,屬方等部,只不過是<無量義經>所述「四十餘年,未顯真實」(法第三一頁)的方便權教。日蓮大聖人在世時,親鸞的淨土真宗尚不為人知,雖未特別施予破折,惟破折法然的淨土宗為念佛無間,亦可視為已包括淨土真宗。
淨土教
[jing4 tu3 jiao4] 大乘佛教中,講說阿彌陀佛、彌勒佛、阿佛等淨土的佛教。其中又以講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者最有力量,一般談到淨土教,是謂阿彌陀佛的淨土教。於大乘經典提及阿彌陀佛處頗多,尤其在主題上是專說阿彌陀佛者,有<無量壽經>、<觀無量壽經>、<阿彌陀經>的所謂淨土三部經。一般認為大概是西元一○○年左右,在印度西北先編纂出<無量壽經>、<阿彌陀經>,其後才有<觀無量壽經>的編纂。據淨土三部經所載,於過去無數劫,有法藏比丘(菩薩)立下四十八願,勤勵於佛道修行,而在距今十劫前所願成就,成為阿彌陀如來,至今仍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。又說,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或觀想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,依阿彌陀佛(法藏比丘)的本願,死後可往生極樂淨土。阿彌陀佛的原名是謂「Amitayus」、「Amitabha」,分別被漢譯為「無量壽佛」、「無量光佛」。「阿彌陀」是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所共通的「Amita」的音譯。本來,阿彌陀佛是永遠持續說法,壽命無量的釋尊的跡佛,因此稱為無量壽佛,再加入光明思想,才演變為無量光佛。原本以光明裝飾神佛的光明思想,在印度極為淡薄,於大乘佛典中,佛之所以會有光明做為裝飾,據稱是受到印度西北部所盛行伊朗的密斯拉神信仰(象徵Xvarnah∥光榮的神。Mithra)的影響。這點從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(Gandhara)所發現具有光背的佛像,是從西元一世紀以後才開始被製作出來的事實亦可獲得佐證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被視為在「西方」,亦說明了阿彌陀信仰是在伊朗等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下形成。又所謂的本願,原本是意味佛在成佛以前的菩薩時所立下的誓願。但在淨土教裡,本願卻變成是意味阿彌陀佛救濟眾生的一種恩寵。此即淨土教所造成本願思想的重大變質。佛教本來是以自力的佛道修行而達到解脫為前提。相對的,倡說神的恩寵救贖者則屬於一神教的特色。淨土教在表面上是採取佛教的形態,實質上卻是在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神教,並不具有佛教的內涵。但是,淨土教卻以大乘佛教的一支,而傳入中國,且不只是淨土三部經,還有超過二百以上的淨土經典(論)被漢譯出來。隨著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便可獲得救濟的「易行」觀念出現,而逐漸深入一般民間。中國淨土教最早的開拓者是廬山慧遠(三三四年~四一六年)。慧遠召集僧俗成立一個名叫白蓮社的念佛組織,宣揚淨土教。接著有曇鸞(四七六年~五四二年)、道綽(五六二年~六四五年)、善導(六一三年~六八一年)等人出現,以難行‧易行、聖道門‧淨土門、正行‧雜行等的論理為依據,建立淨土教的教義。日僧‧法然、親鸞等人則以他們的思想為基礎,自成一派的教義。於日本最早將淨土表現出來的是,聖德太子的夫人‧橘大郎女於太子死後,緬懷在天壽國的太子而作成的<天壽國繡帳>。其中所稱的天壽國是指阿彌陀的極樂淨土、抑或彌勒的淨土則不詳,但值得注目的是當時已假定另一世界有淨土。其次據說,奈良時代的元興寺僧‧智光曾在夢中感應到淨土變相圖,而畫出智光曼荼羅。智光亦曾言及念佛,謂念佛有心念(觀相念佛)與口念(口稱念佛),而重視心念。至平安時代,比叡山第三代座主‧圓仁弘揚其自唐朝所攜來五台山的念佛。此是受到中國淨土宗善導所影響的法照,首倡音樂曲調的念佛,稱為法照派念佛。濫觴於比叡山的念佛,主要是流傳於貴族階層。而將念佛普及於民間者,當推空也為最早。空也的念佛是口稱念佛,被定位為法然以後的口稱念佛之先驅。至於將淨土思想建立體系者,則是比叡山的源信。又由於把末法(一般認為是從一○五二年開始)視作當前的時代背景下,源信所著的<往生要集>傳讀甚廣,祈願死後有阿彌陀來迎與往生極樂的風潮,甚至不問上下貴賤而蔚為一種流行。當時,掌有權力者紛紛想藉由建立寺院,以表現出此世的極樂。藤原道長的法成寺、藤原賴通的平等院鳳凰堂即是淨土的具體化中,具代表性的建築物。至於源信所說的念佛是觀相的念佛(於心中思念佛),並不太重視口稱念佛。到了院政時期(十一世紀後葉至十二世紀前葉),出現三論宗的永觀,提倡徹底的口稱念佛,且親身實踐。在其主要著作的<往生拾因>裡甚至自稱念佛宗永觀,對後來法然的專修念佛亦影響不小。真言宗的覺著<五輪九字明秘密釋>,主張大日的密嚴淨土,謂此穢土才是淨土,將大日如來與阿彌陀佛定義為同體異名。日蓮大聖人於三十歲的畿內遊學中,曾抄寫<五輪九字明秘密釋>。如上所述的淨土教系譜,說明了法然淨土教的出現絕非偶然,早在鎌倉時期即已儼然形成一種相當包容念佛的大環境。而法然其人,是把眾生的機根視為下根,並挑出適合此機根的教義為淨土教,其修行則為念佛。在其主要著作的<選擇集>中,指稱諸行不如稱名,難行不如易行,觀佛不如念佛,並且加註「念佛為先」,打出專修念佛。法然淨土教由於其單純性與易行性,而普及於民間。法然的弟子‧親鸞著<教行信證>,謂眾生的「信」是阿彌陀佛所賦予,倡說徹底否定自力信心的他力念佛,大力推廣法然的淨土教。日本淨土教的源流即此法然與親鸞,其後的淨土教主要教團皆是汲自此二人的門派,經過多次的改變,以迄於今。
淨土論
[jing4 tu3 lun4] 一卷(大正第二十六卷第二三○頁)。天親(世親)著,元魏的菩提流支譯。全名<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>,略稱<無量壽經論>、<淨土往生論>、<往生論>。解釋<無量壽經>的一部書。於淨土宗是與淨土三部經並列為三經一論的重要依文。 御 書 一代五時繼圖(第六九三頁)
淨土論註
[jing4 tu3 lun4 zhu4] 二卷(大正第四十卷第八二六頁)。北魏的曇鸞著。全名<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>,略稱<無量壽經論註>、<往生論註>。註釋天親的<淨土論>者,上卷注釋<淨土論>的偈頌,下卷注釋<淨土論>的長行,闡明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修行法。此書對後世淨土思想影響甚大,特別是書中所勸,捨棄自力的難行道,乘阿彌陀佛願力的易行道之他力本願思想,為日本淨土教所繼承。 御 書 守護國家論(第五○頁)
 851   852   853   854  [ 855 ]  856   857   858   859   860  

版權所有 © 創價學會 使用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