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首頁創價學會中文網創價e購樂繁體簡體  


首頁 > 大辭典檢索結果
詞語
顯示件數
 1  [ 2 ]  3 
末法事行之始
[mo4 fa3 shi4 xing2 zhi1 shi3] 在末法之始,弘通事行的題目(南無妙法蓮華經)。解釋<觀心本尊抄>的題號「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」的語詞。事行是謂於自行化他,皆奉行獨一本門的題目。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的<觀心本尊抄文段>云:「四、含事行之題目。謂『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始』者,即是末法事行之始」(文段集第四六一頁)。又於<文底秘沈抄>云:「事謂本門題目,非理曰事,此非天台之理行故耳。又、事行於事,故而言事」(六卷抄第五八頁)。<三大秘法抄>云:「正法雖有天親菩薩、龍樹菩薩唱之,僅是自行之唱而已。像法有南岳、天台等,亦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但為自行,不廣為他說。此是理行之題目。入末法,今、日蓮所唱題目,異於前代,是亙及自行化他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也,名體宗用教之五重玄之五字也」(第一○六一頁),<觀心本尊抄>云:「今末法之初…此時地涌菩薩,始出現於世,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,令幼稚服之」(第二七一頁)。
末法事行題目抄
[mo4 fa3 shi4 xing2 ti2 mu4 chao1] 即<觀心本尊抄>。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解釋其題號而作闡述者。為於末法之初,弘揚事行題目(南無妙法蓮華經)的文章,故有此稱。 文段集 觀心本尊抄文段(第四六一頁)
末法所修之正體
[mo4 fa3 suo3 xiu1 zhi1 zheng4 ti3] 於末法所修行的正體。正體是謂佛說法的肝心、中心。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的<文底秘沈抄>云:「問 若爾,壽量肝心之明文如何?答 今略引七文…七、由末法所修之正體。下山抄曰:『地涌大菩薩於末法之初出現,以本門壽量品之肝心、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字,使一閻浮提之一切眾生來唱』」(六卷抄第九三~九五頁)。末法今時的修行正體是三大秘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。
末法思想
[mo4 fa3 si1 xiang3] 謂釋尊入滅後,經過正法、像法、末法三個時期,佛法逐漸衰滅的思想。教主釋尊結束漫長的求道和弘教的旅途,在印度的俱尸那城(Kus1nagara)去世。其後留下釋尊生前所說的龐大經典。在那些經典中可以看到釋尊親自預言,自己的教義經過一定時期,將會喪失其效力。佛法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衰滅的思想,傳入中國後,被建立為正像末三時說的體系。亦即主張佛滅後,經過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三個階段,佛說的教義將逐漸衰退的思想。法衰亡的具體情況,從教(教義)、行(修行)、證(悟得)的三個要素而言,正法是上述三者全部具備的時代,像法是欠缺其中證悟的時代,末法是只剩教而無行、證的時代,這種說明廣泛受到世人接受。此外,與三時說緊密關聯,對法滅思想產生莫大影響的,則是<大集經>的五堅固說。謂釋尊入滅後,經過各有五百年期間,解脫堅固(能夠開悟的時代)、禪定堅固(重視坐禪的時代)、多聞堅固(重視經典的時代)、造寺堅固(建造許多寺院的時代)、鬥諍堅固(紛爭不絕的時代)的五個時代,佛教滅盡的思想。關於佛滅年代,以及正、像、末三時的時期區分,眾說不一,不能單純論述。日本是以佛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(西元前九四九年),且區分正法千年、像法千年、末法萬年的見解為主流。按照該一區分,則一○五二年(日本永承七年)是入末法第一年。這一年依據五堅固說,亦是進入所謂鬥諍堅固之時,人們開始過著鬥爭的日子。藤原資房的日記<春記>中,同年八月二十八日項,就長谷寺燒毀的消息,記述如下進入末法的感慨:「末法最初之年,第一之靈驗所燃燒,何其可怖」。從此以後,知識分子間,以該時代即末法之世的看法遂蔚為常識。正巧當時亦是古代國家解體、貴族社會日趨沒落的時代。而其前九年、後三年的戰役,及保元、平治之亂等,相繼而來的戰亂,在當時人們的眼中,無疑是反映出經典所說鬥諍堅固的情景。加以惡僧橫行與寺院互相燒殺的交戰,更十足顯示了末法的法滅實態。人們目睹這種現況,益發深切感受到末法的到來。而從十二世紀起,急速流行的<末法燈明記>,又助長了人們對依據末法思想的傳統佛教產生失落感。<末法燈明記>據稱是最澄的著作,但今天則有真撰與偽撰二說,不過當時的人們皆相信這是最澄的真撰,不曾質疑。鎌倉佛教的祖師也都曾引用這部著作。貫通<末法燈明記>的主旨所在,充滿著對佛法在像法、末法時代衰滅的危機意識。而其中所強調的,又是戒律的不存。假使戒儼然存在的話,則不容有破壞它的破戒行為。但是,末法法滅的時代裡,戒法亦已消滅了。既然戒本身已不存在,也就不會有破戒了。在這種時代裡,持戒者反而是不自然的存在。有名的末法無戒論即是因此應運而生。末法思想的普及,在另一方面又孕生了追求合乎那種時代的新救濟之道的運動。而在合乎末法的教義上,最早抓住人心的,便是淨土教。想在死後往生於不同這個世界的淨土以求救濟的淨土信仰,到了平安時代的後葉,急速流行開來。其中形成淨土信仰中心的,便是祈願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。在淨土信仰的流行上扮演了重大角色的,當推天台僧‧慧心僧都源信著述於十世紀後葉的<往生要集>。源信在這部書中,首先提出「厭離穢土」的一章,將地獄至天界的可厭模樣描寫得栩栩如生。接著描述阿彌陀佛所期待極樂的優美情景,詳細指出離開此世而往生該處的方法。<往生要集>給平安時代的思想界帶來的影響,可謂凌駕一切。這部書後來還被各式各樣的著作所引用,而形成了世人的地獄與極樂世界觀的骨幹。藤原賴通在宇治的平等院,建立一座鳳凰堂供奉阿彌陀如來,將<往生要集>所描述的極樂景觀重現其中。淨土信仰是從十一世紀末葉左右,逐漸普及於民間各地。院政時期興建於福島縣磐城市的白水阿彌陀堂,以及大分縣豐後高田市的富貴大堂,這兩座古蹟中,依稀可見淨土信仰滲透民間各地的痕跡。平泉中尊寺以彌陀為本尊的金色堂及毛越寺的淨土庭園中,也可看出盛極一時的奧州藤原氏的彌陀信仰。鎌倉佛教更是不能拿掉其與末法思想的關聯,而來談論它的形成。名列平安時代以來淨土信仰系譜的法然,是將該時代視為傳統教行一切失其效力的末法法滅之世。大力鼓吹那種時代裡,只有阿彌陀佛所選取可救末法眾生的念佛,才是唯一僅存的救濟之道。末法法滅的強調,到了法然的弟子親鸞更是顯著。親鸞對於包含戒律的一切傳統佛教,一概明白表示否定,認為以原原本本的姿態唱念彌陀名號的惡人方是最接近救濟的人。同時又抨擊緊緊抓住過去的教義不放,固執於戒律的舊佛教僧為偽善者。日蓮大聖人亦是接納末法思想。就大聖人而言,該時代正是末法的五濁惡世,也就是<大集經>所說的鬥諍堅固之時。欲救渡受生於此種時代而能力又低劣的眾生,憑過去的教義已不可能,必需更卓越的法門。那就是<法華經>文底所秘沈的南無妙法蓮華經。但是,同樣接受末法思想,也把同一時代看作是末法可厭之世,然而法然等的淨土門徒與日蓮大聖人之間,卻有一個顯著的不同。那就是法然是朝著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西方淨土去追求理想淨土,以死後往生該處為目標;相對的,日蓮大聖人則是一貫堅持改革這個現實社會,想在現實世界的內部奠定一個佛國土。講說確立正法正義方可實現安國∥佛國土的<立正安國論>,也就是基于那樣的理念而撰著的。另一方面,在鎌倉佛教中,據說也有禪宗的榮西及道元是對末法思想持否定的態度。尤其是道元,對於佛法經過正像末三時而逐漸衰滅的見解,很明確的表示否定,主張從佛祖真正傳授下來的禪才是超越時代而通用的普遍法門。可是,就其對於修行衰退持有危機意識,為予克服而提倡專修禪的一行而言,他們也可說是立足於共通的時代認識上。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,風靡一世的末法思想,到了室町時代,其危機意識也隨之淡薄,事實上是近乎消弭的地步。完成於鎌倉時代的<平家物語>中,濃厚可見的無常觀及末世意識,在同樣的<軍記物語>裡,也是到了室町時代的<太平記>時,幾乎都已銷聲匿跡。即使在隱者文學中,鎌倉初期的<方丈記>和末期的<徒然草>便有很明顯的差異。鎌倉佛教也多半是進入室町時代後,不再存有法滅的危機意識,而逐漸改變其性格,淪為現世利益中心的信仰。
末法相應抄
[mo4 fa3 xiang1 ying4 chao1] 上下二卷。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著。一七二五年(日本享保十年)述作。<六卷抄>的第四篇。教示末法正確修行、真實本尊的一部書。針對京都、要法寺的日辰作<讀誦論義>和<造佛論義>二卷,立讀誦<法華經>一部和造立釋迦佛像等的邪義,誹謗富士門派,所以著本抄以破折其義,上卷是破其<讀誦論義>,下卷是破折<造佛論義>。又在上卷說示末法相應的修行是唱題為正行,並列舉三點不可讀誦一部的理由是:(1)妨礙正行的題目。(2)末法是折伏之時,並非專為讀誦一部之時。不知<法華經>含有三大秘法的原因而讀誦,則如同讀爾前諸經。接著破折日辰的立義,明示末法的修行是向三大秘法的本尊,唱念自行化他的題目。下卷是針對以釋迦佛像為本尊的主張,闡說種脫的差異、末法有緣的三德、人法勝劣等意義,說明釋尊非末法相應之佛,破折其造立釋迦佛像為本尊的謬說。進而明示日蓮大聖人才是久遠元初自受用報身如來,應以大聖人出世本懷的事之一念三千、人法一箇的南無妙法蓮華經為本尊。 六卷抄 末法相應抄(第一五七頁)
末法要行
[mo4 fa3 yao4 xing2] 即於末法的信心修行肝要。謂以受持一行,專唱題目。在正像時代是修要行五種的妙行(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),但至末法,受持才是肝心,為要行。關於此點,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在<末法相應抄>已有詳述。又、<御義口傳>有云:「定末法當今,僅有受持此經之一行可得成佛也」(第八○六頁)。而且,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勤行,於正行是唱念題目,助行是讀誦方便品、壽量品,此正行即為要行。<有師化儀抄註解>有云:「法華經於文義意,有文句、義理、意味三段之讀法。讀誦一部八卷二十八品、六萬九千等之文文句句,是讀文之第一段方法。於方便品十如是之文等,立十界互具、百界千如、一念三千等之義理,是讀文裏潛在義之第二段方法。又不拘泥於文義,以題目即法華經之文文句句所在,但唱題目,是讀意之末法肝心要行,即第三段之方法也」(富要第一卷第一八三頁)。 六卷抄 末法相應抄(第一七三頁)
末法無戒
[mo4 fa3 wu2 jie4] 即於末法的佛道修行上,正法像法時代的種種戒律已無益無用。<四信五品抄>有云:「問曰:末代初心行者須制止何物耶?答曰:制止檀戒等之五度,使一向稱南無妙法蓮華經,是為一念信解初隨喜之氣分,是則此經之本意也」(第三六一頁)。在末法,戒等的五度(五波羅蜜)已是無用,正如<觀心本尊抄>所云:「釋尊之因行果德二法,具足於妙法蓮華經五字,我等受持此五字,彼之因果功德,自然讓與」(第二六四頁),受持三大秘法的御本尊,才是末法唯一的戒。亦即,受持即持戒,此稱金剛寶器戒。只要一度受持此戒,則欲破亦不得破。 富要一 有師化儀抄註解(第一四七頁) 
末法滅時
[mo4 fa3 mie4 shi2] 即釋尊教法滅盡的五濁惡世之末法。<法華經>安樂行品第十四有云:「於後末世,法欲滅時」(法第四六二頁)。謂釋尊佛法的功力隱沒之時。<大集經>第五十五卷云:「次五百年,於我法中,鬥諍言訟,白法隱沒,損減堅固」(大正第十三卷第三六三頁)。同時又是大白法(三大秘法)興隆之時。 御 書 開目抄(第二二一頁)
末法萬年
[mo4 fa3 wan4 nian2] 末法期間一萬年之意。說於<中觀論疏>第一卷末(大正第四十二卷第一八頁)、<仁王經疏>下卷三(同第三十三卷第五二○頁)、<法華玄論>第十卷(同第三十四卷第四五○頁)等。日蓮大聖人認為妙法將流布至「萬年之外,盡未來際」,所以在<報恩抄>中云:「日蓮慈悲曠大,南無妙法蓮華經,萬年之外,必流布至未來而無盡。有為日本國一切眾生開盲目之功德,遮斷無間地獄之道」(第三四八頁)。天台大師在<法華文句>第一卷上則解釋為:「非但當時,獲大利益,後五百歲,遠沾妙道」(大正第三十四卷第二頁),妙樂大師又在<法華文句記>第一卷上解釋道:「然五五百,且從一往。末法之初,冥利不無,且據大教,可流行時,故云五百」(同第三十四卷第一五七頁)。如上所述,「後五百歲」一往是指五百年,再往則指末法萬年。<教行證書>亦云:「問云:聞汝所引經文、經釋云限於末法之初五百,然權大乘經等之修行時節,尚末法萬年云,如何?答曰:前釋已云且從一往,再往當是末法萬年之流行。天台大師釋上引經文云:『非但當時,獲大利益,後五百歲,遠沾妙道』。此非指末法萬年之經釋耶」(第一三三一頁)。
末法燈明記
[mo4 fa3 deng1 ming2 ji4] 一卷(傳第一卷第四一五頁)。據稱是日本傳教大師所著。若視為真撰,應是本文中所載「(日本)延曆二十年」(八○一年)的著作。說明正法、像法、末法三時的區分,並敘述有關僧侶的修行。尤其明示釋尊佛法在末法只有「教」而無「行證」,並論及無戒名字即的比丘,為佛法的明燈,應予尊敬。首先依<賢劫經>、<大集經>等的諸經說明正像末三時的區分,並稱,現在八○一年(延曆二十年)是像法最末之時。其次,就破戒、持戒僧而說:「設末法中有持戒者,既是怪異。如市有虎」(同第一卷第四一八頁),力說末法真實之僧是無戒。又引用<像法決疑經>、<遺教經>、<仁王經>等而說,於末法,正法(釋尊佛法)將滅盡。日蓮大聖人在<守護國家論>也予引用而云:「見傳教大師、末法燈明記有云:『我延曆二十年辛巳,是佛滅後一千七百五十年』一說。延曆二十年已後,又歷四百五十餘歲,既入末法」(第四六頁)。本書對鎌倉佛教影響至大,常被引用以對抗既成佛教。傳教大師畢生目標在於建立大乘戒壇,本書內容因與此不符,所以有人亦基於此一主要理由,而視為偽撰。但也有人認為本書若非是平安初期所撰,其內容就失去著作意義,所以不能一概斷定為偽撰。
 1  [ 2 ]  3 

版權所有 © 創價學會 使用條款